都来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都来小说 > 穿越秦时的日常生活 > 第11章秦朝埋藏的隐患

第11章秦朝埋藏的隐患

第11章秦朝埋藏的隐患 (第1/2页)

典庆在昏暗的环境中适应了几天,随后才走出房间。
  
  “换眼手术”的成功,对于典庆而言,更多的是感到不可思议,甚至哪怕已经过去了好几天,他也没能完全从这种堪称“神迹”的行为中回过神来。
  
  反倒是药鬼三师徒对于这场手术的成功,表现的异常激动。
  
 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。
  
  这场“换眼手术”的成功,意味着他们从此在医术这条道路上,开创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。
  
  单单在史书中。
  
  未来的他们就能成为堪比“扁鹊”一般的医家传说。
  
  因为这场手术虽说只是为典庆换了一双眼睛,但既然眼睛都能换,那么像身体其它部位,例如:手臂、大腿、手指、乃至于内脏······是不是都可以更换呢?
  
  虽说这场手术借助了一部分墨君的“外挂”,但只要手术能够成功,就意味着他们事先设想的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,这对于药鬼而言,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。
  
  任何创造,最难的部分都是从0到1的过程,而之后从1到100,只要拥有足够的时间积累,大多都可以获得成功。
  
  这场手术为药鬼积累了很重要的经验。
  
  所以当确定典庆的视力恢复的那一刻,药鬼便立刻进入到了闭关之中。
  
  ······
  
  “重新见到光明的感觉如何?”
  
  墨府内院,墨君坐在凉亭之中,手里握着一根鱼竿,一边垂钓静心湖,一边朝着身后的典庆开口道。
  
  黑羽随意的倚靠在一根梁柱旁,在他身旁,是已经摘下眼罩的典庆。
  
  也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没有说过话,听到墨君询问,典庆动了动嘴唇,可一时间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。
  
  不过最终还是没能按捺住心中疑惑,忍不住发声道:“你···为什么要帮我治疗?”
  
  过去十几年。
  
  典庆只是眼睛瞎了,但心还没有瞎。
  
  虽然他现在不清楚外界的医学发展到了什么地步,但却知道,“换眼”这种事情绝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,其中光是需要付出的代价,普通人可能不是承受不了,而是压根就没资格接触。
  
  而他自己虽然武功不错,可要说能被墨君这样的人物另眼相看,典庆觉得自己应该还没有那么大的魅力。
  
  “为什么?”
  
  墨君懒散的伸手在身上挠了挠,随口道:“倒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,只能算是恰逢其会。毕竟这段时间【墨府】一直在研究全新的医疗技术,你大概算是一个试验品吧!”
  
  墨君倒也没有欺骗典庆的意思,不过这话也是说的半真半假,毕竟这场手术确实只是一次试探,但普通的试验品可没有资格让墨君动用【生命结晶】。
  
  典庆显然也不太相信,但也没有多问。
  
  沉默一阵。
  
  典庆再次嘶哑着声音问道:“魏国,还好吗?”
  
  “一般吧!”
  
  墨君道:“如今生活在汉中的魏国平民,应该都还过得不错。不过还在魏国旧地的人,生活可能比以前好一点,也可能比以前坏一点。总之大差不差!”
  
  这些年嬴政一直大肆征调民力,修建工程。
  
  不过有墨君在后面照顾,倒也不至于像原历史中那样,迅速掏空整个秦国的国力。
  
  不过目前也只有秦国的百姓过的比以前好很多,至于其它六国百姓,真要说起来,日子其实也和以前大差不差。
  
  这不是嬴政或者墨君不愿意让他们有好日子过。
  
  只是有句古话叫做“打天下容易,坐天下难”。
  
  在墨君的辅佐下,嬴政攻打六国的过程甚至比原历史中还要轻松,但治理的过程,却和原历史中差不多一样,可谓是重重受阻。
  
  最简单的一点。
  
  如今光是文字和语言,七个国家就有七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字。
  
  虽说前些年嬴政已经颁布了“车同轨、书同文”的律令,要求七国全都统一使用秦文,也就是“现代汉字”。
  
  这一点和原历史也不同。
  
  原历史嬴政使用的是“小篆”,不过如今在墨君的干预下,换成了“现代汉字”。
  
  可律令是颁布了,可这东西学起来可没那么容易。
  
  要是年轻人可能还要稍微好一点,但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,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,又怎么可能还能能力学会一门新的语言和汉字呢?
  
  所以在墨君的预料中。
  
  就算一切顺利,光是想要普及“书同文”这一条律令,保守估计也需要二十年的时间完成。
  
  因为二十年刚好是一代人成长的时间。
  
  而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,七国领土上的百姓,都必须相互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交流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火影:我在忍界开创武道 大明公务员 穿成年代文男主的炮灰后妈 离婚后,前夫每天都想上位 让你收破烂,你收到传国玉玺? 全球灾变:我成了世界树 仙路长青 道君:从上品金丹开始 影视世界里的假道士 大明:开局剧透崇祯,重振河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