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来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都来小说 > 大明公务员 > 第四章 鸡鸣天欲晓

第四章 鸡鸣天欲晓

第四章 鸡鸣天欲晓 (第1/2页)

第四章鸡鸣天欲晓
  
  何夕从不怀疑,朱元璋有能力将女真部落杀绝。毕竟,连成化皇帝都能将女真犁廷。朱元璋如何做不到?
  
  比起成化皇帝,朱元璋的手段更狠。
  
  何夕并不是多喜欢清朝。但是正如他所言的。因为他来到这个时代,做了这么多事情。他还没有死。就说明祖母悖论没有影响到他。这个时空很有可能是一个平行时空。大明朝的未来在何夕到来那一刻,已经改变了。
  
  如此一来,清灭明。只是未来的一个可能。
  
  为了未来一个可能,杀数万人,数十万人。实在有些太残忍了。
  
  不过,他面对朱元璋,一句劝谏的话都说不出来。
  
  反而是朱元璋语气都不带变一下地说:“继续。说说清朝。”
  
  何夕立即说道:“清朝号称康乾盛世,其实也是徒有虚名。”随即将顺治,康熙,雍正,乾隆四朝,泛泛而谈。随即就转到了清末。说得何夕口干舌燥的。忍不住喝了一口水。
  
  这些说起来,就没有这么细了。想来朱元璋也不是太愿意听的。
  
  朱元璋此刻已经相信了何夕。
  
  虽然何夕的说法,荒诞之极。说从六百年后而来。但是,何夕说的所谓历史,却让朱元璋没有找到破绽。
  
  别的不说。单单说,明代各种赋税政策的演化,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,到清代的摊丁入亩,士绅一体纳粮。就显得合情合理,丝丝入扣,这并不是寻常人能编出来的。
  
  甚至简简单单四个字概念,却不知道有多少智慧之士的苦思冥想,蕴含了不知道多少人的政治智慧。
  
  这不是一个人能编出来的。
  
  不过,并不代表朱元璋能完全理解。特别是清末这一段历史。他说道:“区区西夷,居然能凌辱大国。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
  
  何夕叹息一声,说道:“此事说来话长了。主要是科技发展。其实中国古代一直是领先世界的。也是明清之交,才落后于世界。为西夷所欺。”
  
  朱元璋冷哼一声,说道:“俺记得,你刚刚说过,明清六百年都是承俺之制?如此说来,这是俺的过错了?”
  
  何夕听了,大惊失色,说道:“陛下,臣万万没有这个意思。只是这里面原因太过复杂,不是一日两日可说清楚的。”
  
  就在这个时候,外面传来几声鸡鸣之声。却说一夜将尽。天光将晓。不知不觉之间,已经说了一夜了。
  
  朱元璋知道,上朝的时候要到了。他没有时间再听何夕说了。朱元璋说道:“既然如此,就将来再说吧。”
  
  何夕听了,不由得松了一口气。何夕已经说了大半夜,此刻有些撑不住了。不仅仅是这些知识量,而是在面对朱元璋讲解的时候,是会非常有压力的。听到朱元璋这样说。简直如蒙大赦。整个人微微放松起来。
  
  朱元璋说道:“你叫何夕对吧?”
  
  何夕说道:“是。”
  
  朱元璋说道:“从现在开始,你是皇觉寺大智禅师的关门弟子。大智禅师是我师兄。当年俺流落皇觉寺之中,也就是大智师兄对我最为照顾。更是我的启蒙老师。而今师兄圆寂,你没有着落,来投奔俺。知道吗?”
  
  何夕说道:“草民知道。”
  
  朱元璋似乎没有听到何夕的话,继续说道:“你不清楚。从今天开始,俺如果从外面听到,任何一些什么关于未来,什么关于后世的说法。俺定然取了你的项上人头。当然了,你如果一心一意为俺效力。俺也不愧亏待有功之臣的。”
  
  “你从这个屋子里走出去,就有且只有一个身份。就是大智禅师的关门弟子,还俗的何夕。知道吗?”
  
  何夕深吸一口气,心中暗道:“这一关总算是过去了。”他立即说道:“陛下,草民明白。只是,如果这个消息不是从我这里传出去的----”
  
  朱元璋说道:“这一点,你不用操心。”随即高声叫道:“宗亮。”
  
  刚刚进来的那一个老太监,推开门亦步亦趋地走了进来。
  
  朱元璋说道:“这位何夕,乃是俺故人之后。你安排到乾清宫左近。给他换一身合适的衣服。”
  
  宗亮说道:“奴婢遵旨。”随即宗亮对何夕说道:“何公子,这边请。”
  
  何夕连忙向朱元璋行了一礼。这才跟着宗亮去了。
  
  朱元璋何夕离开的身影,他其实有很多事情想问。问题多到,朱元璋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问。不过这件事情也不急于一时。
  
  今日一番话,给朱元璋很大刺激与启发。最少,何夕给了他很多思路。朱元璋一直在追求制定一套,能运行千年万世的制度,让后代子孙,能谨守不失。但是而今朱元璋所制定的制度,在今后六百年之后,虽然有修补,但是大体上没有改动,似乎达到了朱元璋想要的效果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火影:我在忍界开创武道 大明公务员 穿成年代文男主的炮灰后妈 离婚后,前夫每天都想上位 让你收破烂,你收到传国玉玺? 全球灾变:我成了世界树 仙路长青 道君:从上品金丹开始 影视世界里的假道士 大明:开局剧透崇祯,重振河山